“过去是让人避之不及的堆煤场,自从回填种植土,栽植香樟、榉树、乌桕等树木及芒草、芦苇等水生植物后,就成了令人流连忘返的滨江‘绿屏’,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‘打卡’。”漫步滨江绿道,远眺长江大桥,江阴市民黄凯如此感慨。记者昨(3月18日)从江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,随着“林长制”的全面推开,该市的“生态绿廊”建设已从沿江向腹地迈进。
记者了解到,根据省林业厅的要求,包括江阴在内的沿江1市7县(市、区)率先启动了“林长制”试点工作,到目前为止,江阴已有市、镇、村三级林长289人。“以沿江‘生态绿廊’为起点,推动林地、绿地、湿地、自然保护地‘四地’共建,把江阴的山地、河道、主次干道全部打造成生态廊道、绿色通道。”江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陆勇说。
见缝插绿、应林尽林。陆勇告诉记者,去年,江阴完成成片造林共6000多亩,超过无锡下达任务的一倍,这背后离不开林长们的努力。江阴高新区打破常规对供而未用的土地进行平整,种植绿化1000多亩,提升了园区的“含绿量”;江阴市土地储备中心与开发企业携手合作,对开发小区附近的山体进行林相改造,形成四季有花、处处有景的面貌。
沿江园区、镇街湿地公园的加快推进,也在为长江岸线“护绿添彩”。“要提高湿地保护率,必须以长江作为重点。”璜土镇镇级总林长谢挺告诉记者,自利港窑港口湿地保护小区创建完成后,今年,璜土桃花港湿地小区也已批准创建,未来将与窑港口连成一片,形成风景。而后,江阴高新区大庆港也将紧随其后,争取在年内启动创建,“在‘十四五’期间,把整个长江江阴段全部纳入湿地保护小区。”陆勇说。
“林长制”带来“林长治”。眼看就要到清明时节,江阴申港街道申南村又为护林防火忙碌了起来,在村级林长何惠忠的带领下,村干部们一起进入南山林区清除杂草,“大家一看,墓地被打扫得这么干净,自然而然,也愿意配合在山下的集中点统一烧纸。”“仅靠栽种树木还不够,长期坚持养护管理、保证绿化成果才是关键。”陆勇透露,当前,江阴还在探索以林地小班森林资源数据为资源底图,应用遥感、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技术,建立“林长制”信息平台管理系统,实现“林长制”网格化管理。
记者:唐芸芸